一、車規MCU概述 MCU是指把中央處理器、存儲器、守時/計數器、各種輸入輸出接口都集成到一塊集成電路芯片上的微型核算機,可完成核算和數據處理等功用;與個人電腦中的通用型微處理器比較,更著重小體積、低本錢和獨立運用等特色。車規級MCU是指可用于轎車電子操控體系的低功耗MCU,是轎車電子中的核心部件,可完成從簡略車燈操控到雜亂發動機操控,以及車-人、車-車通訊等多種功用。
因為在轎車中的運用環境愈加嚴格(表1),
因而對車用MCU的牢靠性要求一般高于一般超低功耗MCU芯片;一起因為轎車的壽數長達10~15年,這就要求車用MCU的運用壽數應在15年以上,并在壽數期內失功率應為零。
表1 車用電子元器件的作業環境技能要求 MCU于20世紀70年代后半期進入轎車運用,最早為4位,用于車載空調體系的操控。在轎車向高檔機電一體化產品展開的不斷推進下,超低功耗MCU芯片已從4、8、16位展開到現在的32位,功用擴展到車載通訊、衛星導航、制動轉向等各個操控范疇,如表2所示;數量也呈指數添加,據轎車工程學會材料,從1996到2008年,一般轎車用MCU數量從6只添加到100只,部分高端車型乃至到達250個以上。
表2 不同數位MCU特色和效果范疇
車用MCU是MCU芯片最大的細分商場,在轎車巨大銷量的帶動下,商場規模敏捷擴展。
依據瑞薩2014年的猜測,到2018年車用MCU的銷量將到達30億只,是2010年銷量的2倍,如圖1所示。
我國、印度和其他新式經濟體為主方法漲國家,其間又以我國的添加最敏捷。在不同數位MCU的展開上,依據職業研討公司IC-Insights 2014年猜測,未來4/8位、16位和32位MCU的銷量將別離呈現平穩添加、逐漸下降和快速上漲的態勢;到2018年,32位MCU的銷量將與4/8位MCU相等;因為單個4/8位MCU的價格繼續走低,將敏捷拉低4/8位MCU的出售額,并低于16位MCU,如圖2和3所示。
圖1 車用MCU估計出售數量趨勢圖
圖2 不同數位MCU的展開趨勢圖(以出售額計)
二、車用MCU技能展開現狀 依照對轎車駕乘功用的影響區分,轎車電子分為車身電子操控體系和車載電子信息體系,
如圖4所示。
車身電子操控體系要和車上機械體系進行協作運用,其電控功用直接關系到轎車的燃油排放、操控性和安全性;車載電子信息體系是在轎車上可以獨立運用的電子體系,與轎車自身功用無直接關系;車身電子操控體系對MCU的功用和牢靠性要求高于車載電子信息體系用MCU。
圖4 轎車電子組成區分
1、車身電子操控體系用MCU 車身電子操控體系又分為發動機辦理體系、底盤和安全體系、車身電子及網絡體系三個部分,不同部分對車用MCU的要求各有偏重。
(1)發動機辦理體系用MCU 發動機是轎車電子作業環境最惡劣的環境,對MCU的功用、作業溫度、抗震、耐潮等方針要求最高。并且在動力功率、安全、環保節能方針的繼續推進下,如空燃比操控、可變氣門操控等技能的運用,對MCU的信息處理才能要求也越來越高?,F在,該體系用MCU以32位為主,飛思卡爾和英飛凌在該范疇一向處于國際領先地位。如飛思卡爾2014年8月推出首款多核MCU Qorivva 32位MPC5676R,其間交融了直噴、渦輪增壓和有線體系全驅動等多種尖端技能。
(2)底盤和安全體系用MCU 底盤和安全體系一方面直接關系車輛的駕馭安全,一方面是全車信息交互的總成,對MCU的歸納功用要求最高,如要求具有快速實時運算和大容量存儲才能、多種外部接口(EEPROM、CAN、FlexRay、準確快速的模數轉換器等)、運轉期間零毛?。ㄆ厦「龁卧?、代碼糾正功用等)、低功耗和低待機電流等。如瑞薩2014年11月發布了依據40nm工藝的32位MCU新產品RH850/P1x-C系列,為底盤和安全運用裝備了專用安防硬件、多網絡銜接支撐、實時傳感處理和安全駕馭保證四項功用。
(3)車身電子及網絡體系用MCU 車身電子及網絡體系趨向智能和分布式操控,需求針對智能后視鏡、智能雨刮、智能空調等特定功用模塊運用、高集成度、小尺度和低本錢的MCU。這一部分因為操控功用相對簡略和渙散,對MCU的功用要求不高,一般8位或16位MCU即可滿意要求。如飛思卡爾2014年8月推出全新依據ARM的Kinetis系列MCU,運用包含座椅、天窗、車身操控、泊車輔佐、總線節點、車內照明等。該系列MCU具有豐厚和易用的開發東西,可將原始開發周期的2周削減至24小時。
2、車載電子信息體系用MCU 車載電子信息體系首要為駕乘人員供給愈加強壯的信息、文娛功用,愈加安全的行車環境和愉悅的駕乘體會,如輔佐駕馭體系、車聯網等,因而,要求MCU具有強壯的印象處理和信息交互才能,而對其實時性、安全性和牢靠性的要求相對較低,也是傳統MCU出產廠商進入轎車范疇的首要突破點。
例如,英偉達2014年3月發布了名為“視覺核算模塊”的車用MCU,可為車輛供給完好的核算機體系,除了多媒體文娛功用外,還可經過杰出的傳感體系完成行人勘探和磕碰防備等。ARM在2015年4月供給Cortex-A/R/M處理器的功用安全支撐和敞開授權,以供給更強壯的協同支撐,滿意日益雜亂的駕馭輔佐和信息文娛需求。
3、新能源轎車電控用MCU 因為新能源轎車的動力部分由傳統的發動機變為電池、電控和電機,各首要MCU出產廠商也開發了針對新能源轎車的MCU。如日本富士通推出全球首款專門面向新能源轎車電機操控的高功用MCU MB91582,在改進電機運轉功率、下降能源消耗和下降體系本錢等方面進行了立異和優化;
4、車用MCU安全標準 因為運用環境的特殊性,車用MCU有必要具有最高的安全等級和快速反應才能,不然輕則危害用戶體會,重則危及駕乘人員生命。車用MCU都要遵從ISO26262 (ASIL-D)或IEC61508(SIL3)標準。飛思卡爾2011年推出的MPC564xB/C是轎車商場第一款交融了加密服務引擎的MCU,將加密密鑰的操控從軟件范疇移到硬件范疇,大幅削減了軟件自身所帶有的安全危險。爾后,飛思卡爾和瑞薩也別離于2012和2013年推出契合ISO26262標準的32位車用MCU——Qorivva MPC5643L和SPC56EL70。 三、首要企業展開動態 全球轎車MCU的商場比例首要被國外廠商占有,我國車用MCU供貨商也以國外廠商為主,據職業研討公司IHS的研討標明。
2013年我國轎車MCU廠商比例
1、國外企業占有商場首要比例,優勢將進一步擴展 國外轎車MCU的出產廠商首要有美國的飛思卡爾和Spansion、德國的英飛凌、意大利和法國的意法半導體、荷蘭的恩智浦和日本的瑞薩等,如依據職業研討公司IHS 2015年3月發布的陳述,2014年瑞薩占轎車MCU全球商場的最大比例,到達39%。這些廠家具有豐厚和簡直完好的產品線,如從8位到32位、從低本錢到高功用、從車身到車載的多種運用等,滿意各自國家轎車運用需求,例如,飛思卡爾、英飛凌和瑞薩別離是美、德、日轎車用MCU的首要供貨商。 在半導體工業大的并購浪潮下,轎車MCU廠商也呈現出優勢進一步會集的趨勢。例如,2015年3月,飛思卡爾和恩智浦公司兼并,依據2014年轎車半導體排名狀況,IHS公司猜測,兩個公司兼并后將逾越瑞薩成為轎車半導體商場的第一名。同月,Cypress收買Spansion,依據IHS公司猜測,有望因而成為車用MCU第八大供貨商。
2、車載電子信息體系范疇,國內企業展開敏捷 因為轎車工業在我國有著巨大的商場需求,國內部分MCU規劃企業在成功介入并占有消費電子、工業電子部分細分商場之后,開端轉向轎車電子范疇,在音頻及信息文娛體系、駕馭員信息及長途信息體系等車載電子信息體系占有必定的比例,如瑞芯微電子。 瑞芯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,首要依據ARM進行MCU的開發,產品包含數字音視頻處理芯片、言語復讀機主控芯片和數字調諧收音機操控芯片等。憑借著在移動互聯終端范疇杰出的性價比優勢,
3、車身電子操控體系范疇,國內企業展開緩慢 國內企業在車身電子操控體系范疇能進入車企配套的數量十分少,并且也首要在車窗、雨刷、空調等不觸及行車安全的車身電子體系范疇。首要原因一是車身電子操控體系直接關系駕乘人員的人身安全,技能門檻高,而國內MCU的規劃才能較低,技能較落后,商場認可度較差;二是國內車企首要為合資企業,其MCU的挑選和收買受外資操控,首要以外企MCU為主。我國進入該范疇的企業首要有上海海爾。 上海海爾集成電路有限公司(已被東軟載波收買)成立于2000年,產品以8位、自主RISC內核——HR7P MCU為主,運用于白色家電、電表、工業操控、轎車電子等商場。在車用范疇,三款轎車MCU芯片已用于HID車燈操控器和空調操控器,具有抗干擾才能強、本錢低和功耗低一級長處,累計出售量超越千萬只。 此外,兆易立異也推出了依據Cortex-M3內核架構的GD32系列MCU,可滿意轎車電子體系對運算速度、功用和安全方面的特別要求,將借此布局轎車電子范疇的展開。北京兆易立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,以存儲器發家,2013年進入MCU范疇。2015年7月,兆易為GD32 MCU推出全新的GD-Link編程調試東西,并為選用GD32系列MCU進行方案規劃和量產供給全體解決方案,強化了GD32系列MCU的開發生態。 四、車用MCU工業展開趨勢 現在,車用MCU已展開到28納米制作工藝、32位處理才能。在轎車電子體系快速展開的推進下,MCU將呈現出以下趨勢:
1、多功用集成化,滿意更多車用需求 跟著轎車智能、互聯、舒適、安全、節能等需求的加強,以及轎車電子操控體系的日趨會集化,MCU將集成更多功用和更多接口(如FlexRay、CAN、SPI、HSSL、USB、WiFi),以便更廣泛地運用于轎車安全、環保、發動機、傳動體系、速度操控和毛病診斷中,削減組件和布線的全體數量,然后削減轎車的分量和下降總本錢。例如,先進駕馭輔佐體系(ADAS)是完成全自動駕馭體系的根底,是現在轎車電子范疇生長最快的運用,復合年均添加率到達18%。ARM公司2015年4月提出要協作ADAS的展開,MCU的信息處理才能要不斷進步,別離在2018、2020和2024年到達2016年的20、40~50和100倍。
2、多核、多位化,進步信息處理才能 為不斷進步MCU的信息處理和數據運算才能,車用MCU將遵從多位、多核的道路演進,并大幅添加片上閃存的存儲容量。特別是跟著ARM系列處理器內核的推出,32位MCU產品在功耗、價格、代碼密度、中止處理、位處理才能和東西整合等功用方面的優勢越來越顯著,將不斷延伸進入傳統8位/16位MCU的運用范疇,并構成代替。未來,跟著信息處理量需求的進一步增大,以及64位MCU在功耗、價格方面的不斷優化,64位將逐漸走入運用。
3、引進新工藝和新規劃,完成低功耗 跟著單部車用MCU數量的快速添加和單個MCU功用的不斷進步,下降MCU總功耗的需求日益火急。在MCU的電路規劃、體系架構、處理算法、出產工藝等各個層級進行能耗辦理仍是展開要點,如選用22nm及更小的特征尺度制作工藝,三維堆疊等更先進的封裝技能,在MCU傳統開和關兩個根本狀況中參加部分運轉、監控運轉等更多作業形式等。
4、采納更多防護辦法,保證運用安全 在信息安全不斷遭到損壞的大布景下,因為車用MCU直接關系到駕乘人員的人身安全,其安全性將尤為遭到重視:一方面將經過參加存儲保護單元、糾錯碼、奇偶過錯檢測和校對功用,或選用兩套體系監督運轉和冗余備份等方法,保證MCU的牢靠運轉;另一方面將在遵從ISO26262等標準和SHE等標準的根底上,經過采納硬件加密、分布式密鑰授權、對功用數據編碼等手法,保證MCU不被人為歹意操控和損壞。
5、下降開發難度和本錢,進步易用性 因為繼續遭到緊縮本錢和縮短產品上市時刻的壓力,車企期望車用MCU出產商可以供給交鑰匙解決方案,包含硬件、軟件集成和簡略易用的開發環境,來削減開發時刻和本錢。車用MCU出產商因而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下降本錢,以分管本錢下行的壓力,一方面供給友愛的開發軟件和豐厚的運用事例支撐,來下降開發難度和簡化開發流程。 五、主張 現在正是我國展開轎車MCU的嚴峻良機,一是國內電子商場展開迅猛,如物聯網、智能家居和醫療電子等,帶來巨大需求;二是國家樹立巨額工業展開基金來扶持集成電路的展開;三是我國已成為國際最大的轎車制作和消費國,新能源轎車技能水平也坐落國際前列。我國應以此為關鍵,完成MCU的快速展開。
1、要點展開車身電子操控體系用MCU 因為車身電子操控體系MCU技能門檻高,我國在該范疇的商場簡直被國外企業獨占,國內轎車電子企業只能收買價格昂貴的國外芯片進行二次開發,不只損失競賽優勢,還或許存在收買危險,如國外企業優先保證向本國大型車企的供貨,或許呈現國外經過約束某類MCU的出口來危害我國轎車電子工業的展開。因而,要保證我國轎車電子工業長時刻穩步展開和完成向轎車強國的改動,有必要在車身電子操控體系用MCU上完成自主。
2、以新能源轎車和車聯網作為突破口 新能源轎車和車聯網是轎車電子現階段展開最敏捷的兩大范疇,我國在這兩個范疇中已樹立了杰出的技能根底。并且,跟著國家對車聯網展開的高度重視和支撐力度的不斷加大,以及一系列推進新能源轎車展開文件的出臺,我國在這兩個范疇將繼續堅持繁榮的展開態勢。與傳統轎車工業比較,全球這兩個范疇都處于工業展開初期,沒有構成安定的供應鏈體系,而我國又處于國際領先水平,這就為國內MCU出產商供給了與國外MCU出產商一起起跑的時機。國內MCU出產商應以此為突破口,從滿意國內車企需求做起,逐漸向國外商場拓寬,完成歸入全球新能源和車聯網MCU供應鏈的方針。
3、重視技能攻關和完善配套軟件體系 轎車安全直接關系駕乘人員的人身安全,是車身電子操控體系優先和首要選用國外MCU的根本原因。要改動這種現狀,我國有必要從過硬的產品質量下手,加強核心技能攻關,實在進步MCU的功用,以及長作業壽數、抗電磁輻射、抗靜電、抗惡劣作業環境等牢靠性方針。其次,為進步國產MCU的承受程度,還應樹立完善的軟件東西生態體系,包含友愛、安穩的軟件開發環境,牢靠的軟件調試仿真器和開發板,以及經優化的與處理器相結合的軟件開發支撐庫。此外,還應具有15年的繼續供貨和技能支撐才能。
4、加強轎車電子工業鏈上分工和協作 轎車MCU的技能門檻高,研制周期長,研制及工業化的時刻與資金投入十分巨大,國內單個企業的研制投入遠無法滿意要求;國內轎車電子企業間也缺少分工協作,呈現重復開發,形成研制力氣渙散和資源糟蹋;國內車企與國內MCU出產商間也缺少長時刻性的戰略協作認識,汽配工業得不到整車廠實質性和戰略性的支撐,這些都嚴峻限制了國內MCU的展開。
因而,國內車用MCU出產商一方面要加強工業內部的協作,對研制周期長、資金投入大、前期危險大的關鍵技能展開共同研討;另一方面應與國內車企樹立長時刻戰略協作關系,爭奪得到商場支撐。